打开

苏绣文化: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”,古之精品

历史有点料
历史有点料
2020-07-12 23:10:20

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,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,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,现在已经遍布无锡、常州等地。清代确立了“苏绣、湘绣、粤绣、蜀绣”为中国四大名绣。苏绣具有图案秀丽、构思巧妙、绣工细致、针法活泼、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,地方特色浓郁。苏绣产品作为衣服布料,现已走入国际高端服装行列,在各大时尚走秀场中,苏绣总能大放异彩,并且以其独特的中国元素位居时尚前列。

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、缫丝和织绸的国家。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、缫丝、织丝,诸多古籍对此均有记录。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在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中可以清楚看出丝的使用情况。殷商时期,关于丝织物的记载逐渐增多,特别是甲骨文中除蚕、桑、丝、帛等字样以外,带丝旁的字也较多,说明丝绸织造在此时的社会生产中具有了一定的普及性。而在苏州一带,占据“天时,地利,人和”三大优势。所谓“天时”和“地利”,就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,苏州地处太湖之滨,气候温和、水路交通发达,不仅适合植桑养蚕、丝绸织造和刺绣,也十分适宜贸易和运输。另外在“人和”方面,苏州繁荣的经济基础和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人文荟萃、名手竞秀,人才在得到较好传承的同时,技艺也不断创新发展。

我国纺织工艺的起源,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。在辽宁省小孤山洞穴遗址中出土了大约四万年前的骨针等物品,而在距今二至五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中,也发现了一枚用鸟兽细骨磨制而成的骨针,其针长约8.2厘米,直径0.31至0.33厘米,孔径约1.5毫米。在苏州吴江的梅堰新石器时期遗址也曾出土“56根骨针,长短粗细不一,有的圆柱穿孔,孔部扁圆;有的圆孔较大,这些骨针的磨制穿孔技术较精细。”骨针的出现,为刺绣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工具。苏州地区先民较早利用骨针等工具,为纺织刺绣打下基础。

刺绣工艺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,并且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,达到了较为成熟的水平。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商代妇好墓,考古人员曾在墓中的铜觯上发现了菱形刺绣的残迹,根据其绣纹的组织结构来看,属于锁绣针法,俗称辫子股绣,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能够考证到的最早的刺绣针法。而苏绣,从时间来看,它并不是自古就有,它脱胎于吴地的普通刺绣技艺,在明清时期得以正式形成。从地域来看,最初它仅指苏州本地出产的刺绣产品,而随着苏绣艺术的发展和刺绣技术的传播、交流,苏绣衍生出了包括上海的顾绣、南通的沈绣、常州的正则绣、无锡的锡绣、扬州宝应绣等在内的诸多绣种,形成当代较为繁荣的苏绣体系。

苏州刺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,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,其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,到宋元时期基本技法和特色逐渐形成,明清时期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。

三国时代,吴国已经把苏绣用于服饰。吴王孙权曾命令赵达丞相之妹手绣《列国图》,在方帛上绣出五岳、河海、城邑、行阵等图案,有“绣万国于一锦”之说,时人谓之“针绝”。宋朝据《清秘藏》叙述,“宋人之绣,针线细密,用线一、二丝,用针如发细者为之。设色精妙,光彩射目。山水分远近之趣,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,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,佳者较画更胜。”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。自安史之乱以后,中国经济重心南移,宋朝之后,南移逐渐完成。苏州一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聚集能工巧匠、先进的刺绣工艺,以及繁荣的交易市场。

到明朝时,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,形成了“家家养蚕,户户刺绣”的盛况。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。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、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,推动了它的发展。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,所绣佳作栩栩如生,笔墨韵味淋漓尽致,有“以针作画”、“巧夺天工”之称。自此,艺术在针法、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,在艺苑中吐芳挺秀,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。清朝的苏绣以“精细雅洁”而闻名,当时的苏州更有了“绣市”的誉称。清代中后期,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,新出现了精美的“双面绣”,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。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,闻名苏州绣坛技艺精湛的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。慈禧备加赞赏,书写“福、寿”两字,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。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。其作品曾送往意大利等国,受到高度赞赏,享誉盛名。在她的倡导下,江苏的苏州、南通、丹阳、无锡、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、绣工科、绣工会等。她曾先后到苏州、北京、天津、南通等地课徒传艺,培养了一代新人。苏绣发展大放异彩。民国时期整体来讲,由于常年战乱,苏绣业曾一度衰落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苏绣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。1950年,国家专门成立苏绣刺绣研究所,并开办苏绣刺绣训练班。苏绣针法由原来的十八种发展到如今的四十多种。2004年,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主持创办了首次“苏绣艺术创新论坛”,同年苏州成立“中国苏绣艺术创新中心”;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、江苏省经贸委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“首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”,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。2013年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”在“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”正式挂牌,标志了苏绣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“从抢救性保护、记忆性保护、生产性保护等,迈向研究性保护的新阶段”。苏绣艺术再一次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

如今,电脑刺绣广泛应用于苏绣的生产和创作,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既能设计出风格迥异的刺绣图案,又能帮助画师对上稿进行创新,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上稿的效率,而且大大增加了苏绣的装饰美感,增强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,丰富了苏绣的文化内涵,对苏绣的发展、与当代社会的融合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苏绣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在当代社会日益被广泛接受。发掘苏绣文化内涵,在与中国书法、绘画艺术相互交融中传播中国独特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