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_image

林海钟师生展:不同国家眼中的“山水世界”

石皓 掌上艺术ONLINE ART
2021年10月16日 16:01


林海钟

图片

开幕时间 | Opening
2021.09.29 16:00PM

策展人 | Curator
付晓东 | Fu Xiaodong

参展艺术家 | Artists
林海钟、金思思、(美)柯伟业、(日)丸川直人、(中国台湾)王恺中、王素柳、翁志丹、(韩)诸贤模、郑宇、朱正、赵柘 

主办 | Sponsor
空间站艺术中心 | Spacestation

地址 | Address
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中心,中一街,空间站艺术中心
Spacestation, No4 Jiuxianqiao Rd, 798 Art District, Beijing 


图片

编者按:9月29日,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林海钟携其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美国、台湾等地学生,在798空间站呈现出了“山中何所有”大型师生展,向我们重新审视山水世界对未来文明的一种影响与思考,以及他理解的山水精神与信仰。

National Day



 

 
中国画历来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构成了中国画极其丰富的内涵,其传承与影响了一大批文人雅士,成为其独特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。其实谈到中国画真正的影响,要追溯中国文明构建的一个漫长历史长河。从广义上说,中国画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种显学,他承载的知识体系足够的浩瀚与丰盈,上有伏羲画卦、苍颉造字开书画之先河,几千年来又有战国时期的帛画、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画、隋唐时期逐渐成熟的山水画、花鸟画,宋元时期出现的文人画等等,到近代随着西方艺术的引入,中国诞生了诸多的画派,分地域性的在全国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,极其丰富了中国画的历史面貌,既有传统的哲学思想,也有多元化的现代性。
 
当我们梳理中国文明的思想脉络时,山水世界是极其重要的体系。从先秦时期绝地通天的山川祭祀,到中古以降隐逸世界的形成,以及中国诗与画的艺术论述,都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庞大的中国精神的概念。今天人们开始重提“山水”,他的意义是一种打开世界的维度,重新向世界诉说文明在“山水”与“天人”之间的关系,这是一种超越宇宙维度空间的一种对话,他对未来世界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。
 
今天,我们在讲权利与人伦道德,其实能感受到超越精神的能量在变弱,几乎已经很难看到其存在超越性的精神高度。山水世界其实背后是一种精神的支撑。如今,我们以学科划分的形式,把山水的概念肢解,使山水成为一种题材与门类,像山水画、山水诗,山水舞蹈等等,其实是弱化了山水的价值与意义。宗炳提到:“ “圣人含道应物 ,贤者澄怀味象。”,指出了山水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描摹,更是对心性与物象之间的一种超脱,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。而“山水以形媚道”,则把心性与神性之间达成了新的一种秩序,这是一种“畅神”的境界,而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写道:“林泉之志,烟霞之侣,梦寐在焉,耳目断绝”,正是对中国隐逸文化的高度概括,所以山水在这样的层面,又体现出了文人高度自觉的精神创造。
 
综合上述,山水的意义不仅是对心性的寄托,也不仅是对隐逸文化的一种导向,更不仅是简单的山水描绘,他其实是一种“山水天人”之通道的路径,是人打开天地之道向更高维度探索的宇宙观。
 


林海钟对于山水的观察与感悟,得益于多年的教学经验。他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而且对山水的理解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首先林海钟以真山水作为写生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,在真山水面前创作,往往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而临山水之下学生将不知所措,此时山水画将以象外的思考,而非透视的错觉。古人也将是以此来获取灵感,在山野之中呈现自己的心性。


图片
林海钟, 《岩壑》,纸本设色,22x34cm,2019
图片
林海钟,《碧云瑞雪图》,皮纸设色,2mX4m,2021
 
山水,一直以来都是古人通过寄情于景而言志的一种方式。林海钟认为圣人仁智之乐,才是游山水的意义。所以,在圣人的山水游历过程当中,都有什么样的感悟与体验,这才是真正的进入“画道”的开始。林海钟非常重视学生对画道的培养与领悟。宗炳认为他老师慧远是真正达到“以神法道”的境界,而他只能体味。而这种境界,一直是超越精神的一种新的维度。
 
林海钟认为形似只是最初级的认识,看形之外的东西,气韵就是在形似之中,这是其一。而得意忘形,这才能被称作画,忘记所绘之形,才能真正入画。


图片
林海钟,《牧歌图》, 纸本水墨, 60x60cm, 2021
 
林海钟以“山水观法”作为山水画入门的重要部分。从古到今,山水画无法通过肉眼测量他的比例,往往从远处无法观看仔细他的细节,所以中国画才得以诞生,而古人也总结了很多的方法,像北宋画家郭熙才提出了山有三远,即"高远"、"深远"和"平远"。关于林海钟以“山水观法”有相关的论述,可能谈得更加的具体。最后,以林海钟的一段话作为他对山水画教学与实践的心得,也许对你有所裨益:他认为语言图像是描述的手段和方式,其中必有所失,故得其真悟,必于文字图像之外求之,这是宗炳的本意。像这样聪明的人才可以去读书,不然就读不懂书,以此理判断必须打破身体和眼睛的局限,不然只能“以形写形,以色貌色”。
 



 
来自韩国晋州的诸贤模,硕博都在中国学习,他2019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,取得博士学位,导师林海钟教授。他在韩国学习韩国画,由于韩国的书画课程大量的缩减,他来到中国对山水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,他先后有四次写生的机会,是黄山、雁荡山、太行山、北京。作为学生,他在中国的求学生涯面对的很多的挑战,首先在课业上对大量的画论著作理解首先就有挑战,而且还要学习汉语,这是诸贤模来到中国以来要面对的很多问题。


 图片
诸贤模,《海印寺》,绢本水墨设色,185 x 190.5cm, 2019


来自美国的柯伟业,则显得非常的从容与自信,首先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理解,在他的言谈中得到大量的信息,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国人,对中国的文化如此了解,真让人意外,从小学习西方绘画,介入到中国画不同的体系当中,意味着从零开始,但是他对中国画“悟道”精神的理解与经验,让他在大量的知识储备下,可以游刃有余的创作水墨画,而且受潘天寿的影响之下,通过指画等形式呈现出写意画的趣味,意境深远,笔墨老辣。


 图片
柯伟业 (Michael Cavayero), 《依松观泉图》; 《龙松图二屏》, 纸本水墨(指墨),240cmx65cmx2,2020


出生于广西的郑宇,主要从事壁画研究与创作,2010年参加林海钟教授中国传统壁画研究组,从事灵隐寺济公殿壁画《济公行化图卷》创作以及壁画研究,与李纲、王素柳、宋德澄结庐冷泉亭畔,成立杭州灵隐寺中国传统壁画研究创作中心。以艺弘佛法,在文人禅意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。林海钟此次展出的学生作品展,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,郑宇在佛教文化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水平。他的《放士图》空灵轻逸,群山围绕之中的修道者,在天地之中参禅悟道,其平和之气弥漫开来。目前任教于杭州佛学院。


 图片
郑宇,《放士图》,纸本设色,14x22cm,2020


王素柳,最早在温州,他通过自己的绘画实践,古意寻幽,探寻出一片幽幽深邃的山林面貌。她喜欢用朱砂来表现色彩,一点都不张扬,反而有江南古典般的清新与深幽。一幅道骨仙人的翁志丹,更像极了古人的风采,道袍胡须恍如像古人穿越而来。其实他的生活极其的朴实,看书习字,主要的工作是教学,他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。朱正,生于山东临沂,一直都跟随林海钟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创作至今,其作品也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展出。赵柘,山东人,一直以没骨山水为主要的创作方向,此次展出的作品《海涌岚浮》广受好评。(日)丸川直人《春霁斋海图》,用水墨和青绿设色法绘仙居山水和富春山水,笔法精当,用色清雅,层峦叠嶂,构图富巧思。


 图片
王素柳, 《梵籁清辉》, 纸本水墨,  102x34cm x4, 2019
图片
翁志丹作品
图片
朱正作品
图片
丸川直人,《春霁斋海图》,画宣纸、墨、矿物颜料、植物染料,340x180cm,2018
图片
赵柘,《武夷岩壑图》,纸本设色, 233cmx99cm,2021

王恺中与全思思也是林海钟教授的学生。王恺中是台湾人,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山水专业。全思思本科与研究生都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。王恺中此次展出的《群鹤舞苍松》,群鹤在苍松面前自由的飞翔,意境优美,古韵嫣然。金思思的《拥翠山庄》,是收藏家咨询最多的一幅作品。


图片
王恺中,《群鹤舞苍松》,纸本设色, 90x66cm,2020
 图片
金思思,《拥翠山庄》,纸本设色,37cmx57cm, 2021


此次展出的林海钟教授以及10位学生的作品,不但体现了对山岳文化传统不同角度的切入与思考,也试图呈现林海钟与众不同的教学体系,以及对山水传统世界观的反思和发扬。




END
编辑记者 /  石皓  
校对 / 肖子芹  版式设计 / 李雪凝



图片

扫码关注

“掌上艺术”公众号


图片

扫码关注

“掌上艺术”PC端/手机端

APP敬请期待


图片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掌上艺术ONLINE ART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