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乐2021春拍 | 吴冠中《苏醒》1.15亿成交,历时20年创作完成
吴冠中作品专场视频
据刚刚收到的永乐2021春拍“生命的风景——吴冠中作品专场”发来的捷报:吴冠中作品《苏醒》,经过几轮竞拍最后以1.15亿元成交,这是目前各大春拍到目前为止少有的几件过亿成交的现当代艺术品。
吴冠中(1919-2010)| 苏醒
1994年作 | 纸本彩墨 | 150 × 360 cm
签名:吴冠中 一九九四
《苏醒》创作于1994年,首展于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“吴冠中艺术展”。在长达3.6米的画纸上,吴冠中绘出深浅粗细不等的墨线,使其彼此穿梭交叠、纠缠纽结,展现紫藤的肆意生长。他在藤条之间点缀着缤纷的色点和不规则的色块,增加了画面的动势和音乐感。吴冠中在后来的文字记录中,对于《苏醒》的创作过程记录极为细致,数次回忆从素材母体到《苏醒》面世的过程,这一过程历时二十年。“生命的风景——吴冠中作品专场”可谓阵容豪华,有《松魂》《清水江边》《山村》《春雨》等。
永乐现场
吴冠中一生不仅致力于“油画民族化”的探索,也致力于水墨画现代化的探索,他在30余年的水墨画创作生涯中,将油画的语言移植入水墨画中,用西方现代绘画理念和形式元素改变了以前的旧局面,开辟出新的水墨画表达方式。吴冠中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水墨画,80年代时他的水墨画逐渐形成了半抽象的写意风格,但仍然保留着具象的因素。90年代以后是吴冠中的水墨画创作的高峰期,他实现了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突破,“形式上走向抽象,精神上走向崇高”,他的作品从半抽象走向完全的抽象,极大地发挥了笔墨的优势,以及西方现代艺术中点、线、面的结构,用丰富的色点、块面和纵横交错的线条构成极具形式感的画面。《苏醒》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。
吴冠中忆《苏醒》创作的全过程:
(本文转载自《装饰》2000年第3期)
吴冠中(1919-2010)| 苏醒
苏州郊外司徒庙有四株汉柏,曾被雷劈,后复苏。1974年我第一次看到这四株劫后再生的汉柏:直立、横卧、倾斜、曲折,体态独特,性格鲜明。乾隆皇帝见后命名:清、奇、古、怪。清奇古怪早成为苏州一景点。
我和袁运甫等几位友人一同见到这四株劫后汉柏时,大家激动不已,各人忙于捕获壮观。我背着油画箱绕树数匝,感到没有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写生整体风貌,且枝叉交错,缠绵纠葛,非油画工具所能表达。于是换水墨,用三张高丽纸接起来写生,三米来长的画面铺在地面上,绕着树丛一圈圈来回移位,边写生,边组织,有些形象是进入树丛中去猎取的。这幅素描是最早的母体记录。
怀孕近十年,1983年,我用×公分的丈二宣纸作了“汉柏”。基本是将素描中的形象浓缩重叠,突出相互呼应的整体效果,并利用水墨之挥洒,渲染苍茫、古朴之感。稀疏的残红、残绿、残黄铭记着生命的华年。此幅先展出于香港艺术节、日本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院,1995年展出于香港艺术馆我的个展(叛逆的师承)。1987年我以×273公分的长卷形式将这母体汉柏作横向运动展开,近乎抽象了,抽出其运动感的延伸。此长卷展于大英博物馆1992年我的个展。1988年应北京饭店之邀,我于大宴会厅作300×1500公分之巨幅汉柏,是前几次探索的继续,避重复,力求展拓运动空间,更倾向于构架中力度的表现。形象嘛,可说仍属似与不似之间的范畴。
1992年我以96×180公分的宣纸重作“汉柏”,这次是着意于躯体复苏的扭曲与枝芽生长的勇猛。生命的冲刺,奋斗,为争取生存而击搏,甚至血肉斑斑,似乎都显现在画面上。如果画面果真流露出这样的效果,倒正是作者的心态。此幅曾展出于1997年台湾历史博物馆我的个展及德国两家博物馆的巡展(集体展)。
1994年我以150×360公分的丈二宣纸又作汉柏,这回不称汉柏,名“苏醒”。我不再着眼于躯体的复活,而想表现精魂的苏醒。在错杂、纷乱、缠绕的氛围中,有骨干的主体在游动中挣扎,在纵横捭阖中崛起,在浓墨重彩的抽象形式动荡中显示精神统治的威力。此幅首展于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由文化部主办的吴冠中艺术展。从素材母体到这幅“苏醒”的诞生,历时整整20年。(本文载载自《装饰》2000年第3期)